美的中国区域组织架构再调整:零售转型与降本增效深水区的攻坚战
7月7日,美的集团中国区域发布《关于中国区域部分组织架构调整的决定》,核心变化点是:整合运中冰箱洗衣机厨房全通路业务,并要求厂商业务链同步调整,并同时优化责任制考核机制。
笔者作为美的家用空调的营销老兵,简要地为大家作解读。
本次组织架构调整,是继网格化营销变革后的又一次重大组织调整。这份看似平常的公文背后,折射出中国家电巨头在零售转型道路上的战略抉择——从批发思维向零售思维彻底转变,从产品导向向用户导向深度转型,从粗放运营向精细化运营转变。当然伴随的,应该会有人员分流。
组织架构大手术:为何此时动刀?
此次调整的核心在于“整合运中冰箱洗衣机厨房全通路业务”,并将“美云销业务按网格配置,派驻到区县”。这种变化绝非简单的部门合并,而是对传统家电销售模式的颠覆性重构,以及新常态下,营销的精耕细作。
基于增量时代的营销机构传承和惯性,家电销售中,冰箱、洗衣机、厨房电器往往各自为战,导致终端门店需要对接多个业务部门,客户体验割裂。美的此次打破品类壁垒,实现“前端整合、后端细分”,正是对市场痛点的精准把脉。一位美的内部人士透露:“以前一个门店可能要对接四五个业务经理,现在只需对接一个综合服务团队,效率提升和人员成下降,立竿见影。”
更值得关注的是“网格化运营”的深化。将美云销业务下沉到区县,意味着美的正在构建更细密的零售网络。这种类似互联网公司的“地推铁军”模式,显示出美的对下沉市场的战略重视。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,2024年下沉市场家电零售额增速达8.2%,远超一二线城市的3.5%,这或许是美的此次调整的重要动因之一。
责任制重构:指挥棒指向零售本质
调整方案中,考核指标的变革同样耐人寻味。区域经理的考核中,“结构品零售金额”占比高达50%,“类自营门建设”占20%,而传统的“不含税净收”仅占30%。这种权重分配传递出明确信号:美的正在从追求规模进一步向追求质量转变。
所谓“结构品”,通常指高端、高毛利产品。提高其考核权重,意味着美的不再满足于“卖得多”,更要“卖得好”。这一转变与美的近年来的品牌升级战略、经营转型战略一脉相承,最值得大家借鉴的是:美的多年来重视结构品考核机制建设,已深入一线业务员,也就是说,美的的经营思维通过科学的考核机制,已深化到一线业务员,这正是美的组织力强大的表现。奥维云网数据显示,2024年美的COLMO品牌在高端市场的份额已达12.7%,年增速超过40%。
“类自营门店(笔者注:指运营商的门店,而非美的公司门店)”考核的引入更具深意。这种介于运营商自营与纯粹经销之间的渠道模式,能让品牌方对终端有更强把控力,也有利于进一步提振运营商的信心,确保多种业务态平衡,提升东道深度。某家电行业分析师指出:“这实际上是'新零售'思维在家电领域的落地,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'轻资产'控店,可能是未来家电渠道的主流形态。”
冰洗厨业务考核:协同效应的破局尝试
方案对冰洗厨业务的考核设计颇具匠心:既考核各品类结构品零售金额(各20%),又考核整体零售金额(各10%)。这种“既分工又合作”的考核机制,意在破解大企业常见的“部门墙”问题。
家电行业素有“买成套,省心又省钱”的消费趋势。但传统销售模式下,冰箱、洗衣机、厨电销售人员往往各自为政,甚至相互抢单。美的的新考核机制,既保持品类专业性,又鼓励跨品类协作,可谓一举两得。这种变化反映出美的对消费者“一站式购物”需求的深刻洞察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方案对美云销、KT(KA+TOP综合类卖场)、下沉渠道都设置了10%的专项考核。这种“全面覆盖,重点突破”的策略,显示出美的在渠道创新上的多元化布局。特别是将KT零售纳入考核,暗示着美的一贯重视主流渠道,抢占制高点。
转型深水区:挑战与机遇并存
任何组织变革都伴随着阵痛。此次调整后,如何让原本分属不同体系的人员快速融合?如何在考核协同性的同时保持专业度?在美的视变革为常态的背景下,虽然并不是难事,但要想达到预期效果,这些必须快速有效推进。
尽管有一定挑战,但机遇同样巨大。如果整合调整顺利,美的将建立起更敏捷、更贴近消费者的零售网络。这种能力在存量竞争时代尤为宝贵。正如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所言:“未来的竞争不是单一产品或渠道的竞争,而是整体零售能力的竞争。”
此次组织调整,或许正是美的从“中国家电巨头”向“全球科技集团”蜕变的关键一步,也是经济新常态下,美的营销降本增效、精细化运营的必然选择。在零售转型的深水区,美的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。
- 下一篇: 抢占水机服务高地,石家庄日立水墅适安装比武大赛成功举办
- 上一篇: 汣渡:高举高打,深挖中国市场潜力